在这个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寒假里,我们不仅迎来了首个“非遗春晚”的盛大举行,还迎来了学校的第一个剪纸非遗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了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别设计了此次“‘非遗’里的年味儿”寒假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动手创作,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和守护者。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还登上了深圳晚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HAPPY NEW YEAR
扭扭棒里的“非遗”奇缘

扭扭棒作为非遗项目“绒花”的一种创新工艺形式,承载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绒花技艺的精髓,还通过现代材料和技术的融入,使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们通过扭扭棒的创作,不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在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创意与巧思。有趣的是,我们学生布置的特色作业中的扭扭棒,恰好与李子柒头上的扬州绒花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以下图片均为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扭扭棒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三年级扭扭棒挂件

快乐过寒假
开心迎蛇年
恭贺新禧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喜迎蛇年
春节
巳巳如意
左右滑动查看精美作品
四年级扭扭棒摆件

扭扭棒的制作技艺源于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
当「我们的春节」成为「世界的非遗」,这个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我校「剪纸」非遗项目在2024年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文化普及实验室,以科技赋能传统,让非遗文化焕发现代光彩。我校学子们执剪为笔,以纸为媒,在「非遗里的年味儿」中解锁民俗密码——方寸红纸翻飞间,跃出祥龙瑞兽、绽放福字窗花,用指尖艺术将千年非遗化作可触可感的年俗符号。传统技艺与青春创意的碰撞,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烟火人间里鲜活的文化印记。
剪纸,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一纸一世界,一剪一乾坤。我校学子以匠心守艺,用巧手传情。快来看看这些充满童趣与灵气的剪纸作品,如何将非遗的年味儿剪进时光里。
当墨香遇上年味,便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大回归。以笔为友,墨香为伴,认真完成软笔书法寒假实践作业,用笔墨描绘新春的美好。


毛笔书法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岁月沉淀,从篆书的古朴规整,到隶书的蚕头燕尾,再到楷书的严谨端庄、行书的流畅灵动、草书的肆意洒脱,每种书体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化呈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现在,请跟随镜头,一同走进学生们的书法世界。在这些毛笔对联作品中,横竖撇捺皆有韵味,一笔一划饱含深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